清华学子走边疆进军营 感受边防军人的家国情怀

网文内容

  

  ■李笑琪  黄  超

  “到祖国边疆去,去走巡逻路,去站岗执勤,去听戍边故事,去感悟‘清澈的爱’……”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武装部组织在校大学生来到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和新疆阿勒泰军分区,联合开展“青春界碑·国土边防”主题实践活动。

  这天一大早,带着印有水木清华标志的礼物,师生和武警战士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有着“蚊虫王国”之称的北湾边防连,拉开了这次活动的序幕。

  北湾边防连地处中哈边境,位于额尔齐斯河畔。这里林木荫密,池沼遍布,蚊虫疯长,是世界四大“蚊虫王国”之一。

  “点着牛粪练体能,烧着艾草蹲茅坑;蚊帐里面开会议,夏季执勤穿厚衣……”听着指导员杜钰伦的介绍,看着连队收集制作的数十种蚊虫标本,同学们纷纷请缨,要和战士们一起去巡逻。

  “不走一趟边防路,又怎知官兵守防之苦?”见大家态度坚定,杜钰伦按相关程序批准了他们的申请。

  穿防蚊服,喷防蚊液,提醒注意事项,一行人向39号界碑进发。

  第一次穿防蚊服,大家一开始还对这种特制的厚厚“盔甲”有点新鲜感。可刚踏上巡逻路,同学们就被密不透风的防蚊服闷出一身汗。

  即便从头“武装”到脚,可只要稍不注意,蚊虫就会从衣服连接处的缝隙钻进来。清华学子孙宜林的脚踝上被叮了一圈包。中士夏林经过灌木丛时,衣服不慎被树枝刮开,露在外面的皮肤被蚊虫叮肿了。

  高温、蚊虫,草丛、灌木,界河、界碑。在祖国神圣的边防线上,这支由边防战士、清华学子和武警官兵组成的巡逻队伍一路前行。

  不同的青春,同样的家国情怀。孙宜林说,边防连队的建设与发展,官兵的热情和质朴,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他要更加努力学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离开北湾后,一行人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军武哨所”。这是以护边员马军武名字命名的民兵哨所。

  这个依河而建的小院,如果不是眼前屋顶上有醒目的“军武哨所”四个大字,和旁边一新一旧两座瞭望塔,很难有人会把这座简单朴素、普普通通的房子,与神圣的哨所联系在一起。

  马军武不巧外出开会,只有他爱人张正美在家。她将大家领进哨所展厅,讲述了军民界河抗洪,守护55.5平方公里国土的故事。

  “边防总要有人来守,界河总要有人看。这里是祖国的领土,这里就是家。”夫妻俩以哨所为家,36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为国戍边的事迹,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

  换上迷彩服参加军事训练,与哨兵同站一班岗,观摩特战武器装备展示,上一堂国防科技课,与官兵一起过集体生日……走进武警营区,清华学子与官兵进行青春对话。在活动中,清华大二学生李明洋坚定了去火热军营实现青春梦想的决心。

  “心系祖国、志存高远。”上等兵彭强收获了清华学子孙宜林、麦浪的友谊,结成了学习互助对子。他深有感触地说,虽然大家的岗位不一样,经历不一样,但所有人的青春都是爱国的青春、奋斗的青春、奉献的青春。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清华大学武装部高成耀老师介绍说,他们组织清华学子走边疆、进军营,就是要身临其境地感受边防军人的无私奉献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以中国青年的朝气锐气,在卫国戍边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让自己的热血青春在爱国奉献中闪光。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edftg.site/js/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