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雪龙2”号9月24日电 特写:他们为北冰洋科考提供坚实后勤保障——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随船保障队员代表剪影
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载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科研成果,“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正在向南驶向祖国的怀抱。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游离在科考一线之外,却是整个航次离不开的依靠。他们就是随船保障队员们。
厨师长老秦
老秦全名秦冬雷,“雪龙2”号厨师长。他有一个4人的厨师团队,掌管着一船人的伙食。
一日3餐,调查作业加班期间还要准备夜宵,从早上5点到晚上11点半,老秦的团队需要处理不少于100公斤的食材。
一顿不吃饿得慌,更何况没日没夜地执行科考任务,队员们每天就算不在寝室,也得来老秦的食堂。4人团队供应一船人的伙食毕竟吃力,考察队专门安排了队员轮流帮厨。
船上吃饭靠他,再加上性格开朗,爱说爱笑,老秦在每个航次都积攒下了好人缘。
“我去过11次南极,6次北极,最大的优点就是看得开。一开始跑极地是因为想看看南北极的样子,现在跑多了,懂得了如何在船上生活。”老秦告诉记者,“在海上都不容易,有话敞开说,遇事不计较,没事船上兄弟们常聚聚聊聊,什么都能过去。”
老秦的笑容温暖人心。
“机头”方平
下到“雪龙2”号的机舱,上千台机器轰鸣运转,它们正在为船舶的运行与队员的生活提供动能。维护这些机器的船员,叫做“机工”。他们当中,方平是“机工长”,又叫“机头”。
能成为“机头”,需要技术精,还得资历老。从2008年开始,方平分别跟着“雪龙”号和“雪龙2”号,去了13次南极、8次北极。每天白天,方平除了巡视机舱并记录数据、保养设备、排除故障,晚上还需要随时待命,应对突发的维修任务。
方平说,这些年,自己仿佛也成为了船上的一个零件。“我对机舱太熟了,舱里多了东西少了东西,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如果有设备故障,我看一眼听一下基本都能发现。晚上做梦,梦到的也是船和机器。这么多年,自己和船已经融为一体了。”
“网管”皮工
作为“雪龙2”号的网络工程师,皮遇缘一天到晚电话不断:登船大厅的电子告示牌坏了,他要去修;队员宿舍的电话不好用了,他也得管;海事卫星网络慢了,总有几个急着用网的队员来问他原因。
这还不算完——每天统计船舶日报;每周汇总船舶周报;满足不同队员的上网收发文件及通信需求;船上铱星电话等通信系统也需要他管理维护……总之,一切跟网络和通信有关的事宜,都算作他的职权范围。
“最害怕的是出航后设备出现硬件故障。如果既没有备件更换,又没有替代品,这个设备可能就要失效。所以,必须提前做好设备状态监控、维护工作。”皮遇缘说。
得益于皮工辛勤奔忙,本航次船上网络通信设备状况整体良好。而皮工,也化身成为队员与远隔重洋亲友同事联络的纽带。他就是“行走的信号”,让在海上飘零的心找到了远方的依托。
“悠闲”的马医生
来自海军特色医学中心的船医马千里医生很认真。一位队员在冰面作业,手被旗杆划了个浅浅的小口。马医生高度重视,提着大瓶小罐来到登船大厅准备包扎。看见此等阵仗,旁边的队员立马开玩笑地说:“马医生,多亏你来得快,再来晚点人家的伤口就愈合了。”
马医生有耐心。这个航次,他先后接受问诊100余例次,健康体检80余人次,健康监测15人次……有人看病,他悉心指导;有人拿药,他详细记录。提供门诊服务、出具体检报告、进行健康监测……他样样通,样样精。
因为不参与科考作业,又比较喜欢在船舱里“走街串巷”普及医学知识,马医生也被很多没有找他看过病的队员误认为“比较闲”。而他却说,“比较闲”也是一种幸运。
“‘宁愿架上药生尘’,这句话同样适用极地科考。我悠闲,证明科考队员平安无事,科考作业能够顺利进行。”
“悠闲”的马医生,护佑一船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