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情缘|王绶琯:十年亲历的“大手拉小手”

网文内容

  撰文|王绶琯(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协情缘|王绶琯:十年亲历的“大手拉小手”

王绶琯院士

  “大手拉小手”是中国科协提出的口号。我喜欢这个口号,很亲切,又很形象化。人一生要走很长的路,一路上就常常要有人拉一把。我自己年轻时候路就走得很艰难,是遇到了几双“大手”才有幸“走进科学”的。几十年过去后,自己成了“大手”,却时常会触到“小手”的感受。改革开放开始时,北京市科协很快把青少年科技工作做到了“科学社会”。应当说,当时许多科技 “大手” 都有“拉小手” 的愿望。1984年,时任北京市科协主席的茅以升先生联络多位科技界人士和支持者,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在科协,这个基金会虽然规模不大,但其意义却是深远的。因为它为 “大手拉小手”的“民间(‘非在编’)参与”创造了接纳、流通的渠道。1998年,当在京的六十几位科学家倡议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时,青少年基金会很快就决定采纳。那时我正卸去大部分科研工作,便和分别从北京市科协及其青少年部的不同负责岗位上退下的三位同志一起,开始了科技俱乐部活动的早期运作。

  “大小拉小手”,归根结底是青少年的一种“科学素质教育”。而“科学素质教育”,往大的方向说,属“国之大计”,一直受到举国上下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的教学改革的“主战场”上占有重要位置。科技俱乐部作为 “准民间”的参与,所做的好比是这堂堂之阵的主力外围的一个民兵小分队,尝试担任一些探索任务,类似于侦察兵,当然是志愿者性质的,主要是想做一点尝试:把科普作为教育手段应用到中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上。

  这样的尝试以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为后盾,得到了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的关注和扶持。十年来大到方针指点,细到信息提供,物质资助,一直伴随着我们前进中的每一步。

  我们感到,科技俱乐部的运作本身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它从性质到形式,都有一点像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依靠申请科学基金的自由选题。从一开始,科技俱乐部就把上述想法具体化为 “科研实践活动”实验的课题。这课题一直得到中国科学院科普领导部门——北京市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基金资助。联想到在科研战线上,自上而下的“任务性项目”和广征并容的“自由选题”在发展战略上互为表里,觉得在科协系统中,科学基金会以及科技俱乐部目前的这种运作模式似乎与之有可比之处。当年茅以升先生可能所见及此,值得我们回味。

  回忆亲历的十年,我们的体会是一个“侦察小分队”的体会,其中的总步调属与“主力战线”的配合,不在这里赘述。下面想只就“侦察”到的一些 “新迹象”说一些经过和感受。

  科研实践活动

科协情缘|王绶琯:十年亲历的“大手拉小手”

2007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会议

  中国科学要振兴,需要一头打好基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另一头抓紧尖端:扶植科技精英。精英的作用很大,往往能一人带动一片。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精英要早期培养、早期发现。这方面我国体育界做得很坚决。科技界应当也能做到。

  历史上科学的发展进程证明,杰出科学家的首次创造性高潮一般出现在三十岁以前,因此二十岁出头就应当有所作为。为此,主要的“准备阶段”应落到高中时期。

  “禀赋,勤奋,机遇”,是科学人才取得成功的三要素。机遇的错失经常导致人才的埋没。鉴于中学时期专科分流和个性化教育的分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对于志趣已明、禀赋已显、常规课程已难满足要求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为他们创造机遇,到“科学社会”中去接触科研、求师交友。科技俱乐部的 “求师交友”正是“大手拉小手” 在这里的体现。这里,俱乐部充当着中学生和“科学社会”之间的一道“以科会友”的桥梁,采取的方法为:发动并组织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优秀科研团组进行时间跨度平均为一年的“科研实践活动”。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edftg.site/kj/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