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体育电影的年轻化与多元化探索

  孙笑非

  近年来,伴随着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相继举办,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创作数量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观众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体育电影也在力图表达对受众市场的尊重,影片中呈现的文化取向和体育观也趋于多元。新兴、小众项目的题材拓展,成长母题与喜剧类型的融合尝试,为影片增加了新鲜看点和票房保障。

  此外,对体育精神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青春热血的视觉化表达,在重塑体育电影精神内核的同时,也兼顾了电影的娱乐性功能和商业化价值。

  新兴与小众项目的题材拓展

  由于诸多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产体育电影整体产量不高,《女篮5号》《沙鸥》《夺冠》《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心飞扬》等片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乒乓球、速滑等大家熟悉的大众项目或中国传统优势项目,新兴和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则鲜有电影作品。而事实上,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人们健身方式日益多元,骑行、滑板、登山、滑雪、飞盘、腰旗橄榄球、陆地冲浪、桨板等带有社交属性的小众运动日渐在年轻人中火爆,迅速出圈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与社交形式。

  相对于传统大项,新兴、小众运动项目爱好者群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年轻化趋势,《2023潮流运动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基于潮流运动因社交内容平台而兴起的传播背景,以90后为代表的社交应用重度用户成为潮流运动的主力人群”,这也与电影观众的主要人群基本重合。有媒体曾对观众进行调查,冰上项目、电竞、武术、极限运动等都出现在观众期待的体育电影题材名单上。因此,体育电影描写对象由传统大众项目向新兴小众项目的转向,能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年轻观众的兴趣点,同时也能在题材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在霹雳舞入奥且首次走进杭州亚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的背景下,街舞题材电影《热烈》引发热议,作为嘻哈文化当中亚类型的街舞渐渐突破小众圈层,在大众视野里不断获得文化推广和传播;近几年国内职业化拳击、格斗比赛的迅速发展,让观众对于体育动作片产生兴趣,《八角笼中》就将故事聚焦在了格斗项目,尝试通过影片引发现实思考;《硬汉枪神》《枪神再起》等电竞题材作品,也正在经历从初生到提质、从网络到院线的过程,持续为电竞运动发声。这些作品在展示运动魅力的同时,也对项目进行了普及推广。

  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兴、小众体育项目题材电影对主创团队和演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观众也会更挑剔、吐槽更猛烈,这是国产体育电影选题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成长+喜剧”的类型尝试

  喜剧作为重要类型,从诞生之初便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是影视创作的富矿,与各种题材嫁接融合,涌现了无数的经典之作,成为电影市场消费的热点。将“成长”作为叙事母题、“喜剧”作为市场保证,国产体育片开始尝试与喜剧融合的创作路径。“体育+喜剧”不仅是电影类型融合的实践,也从侧面反映出国人的竞技体育观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这种转变背后依靠的是国力增强、文化自信、体育自信的有力支撑。

  体育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体育形态、体育文化、体育水平等都彰显了所处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不仅意味着政治、科技、文化、经济等诸多要素的进步与发展,也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体育话语权。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对竞技体育成绩尤为重视,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在赛事中获得金牌,几乎成为每个教练、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唯一目标,似乎拿不到金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体育电影在主题上必定会承载远远多于体育本身的更多意义,并直接影响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电影《沙鸥》(1981)中,中国女排以两分之差输给了日本队,在返回祖国的轮船上,队医宽慰沙鸥:“银牌怎么样?金牌怎么样?没有金牌,我们一样生活。”沙鸥反驳道:“没有目标就没法生活。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银牌!”并将所得的银牌丢入大海。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崛起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需要用金牌证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国人也开始逐渐接受“不以金牌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体育理念。相对于竞赛成绩而言,如何向世界展现国人良好的身体素质、气质、自信、拼搏等精神面貌,似乎显得更加重要。从刘翔退赛背负骂名到“洪荒少女”傅园慧圈粉无数,从昔日优秀球员教练远走他国到今天“归化”运动员身着中国队服入场竞技,从“看重赢”到“输得起”,背后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体育自信的加持,更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表现。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edftg.site/wh/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