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国多地陆续发布中秋国庆旅游“成绩单”。在湖南,假期前五天纳入假日统计监测的954家单位累计接待游客1528.17万人次,同比增长95.29%,营收21.13亿元,同比增长74.74%。据美团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一”黄金周期间长沙服务零售日均消费规模较2019年增长超220%。
数据或许抽象,但诸如“双节假期掀起‘世纪抢票大战’”“长沙来了1亿人”“‘返程聪明人’一小时开了10公里”等热闹而又充满自我调侃意味的“名场面”,足以窥见流动中国的盎然生机。
旅游经济是流量经济,游客动起来,经济才能“活起来”。近年来,“拼旅游”逐渐成为各地激活消费的新赛道。但部分旅游景点“叫好不叫座”,甚至“赔本赚吆喝”等现象也不容忽视。在流量瞬息万变的背景下,如何聚人气又聚财气,实现流量与经济“双丰收”?从今年中秋、国庆“超长假”的旅游“成绩单”中,我们或能分辨出某些信号。
《孙子兵法》里面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随着旅游市场不断发展,游客的需求也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聚焦消费新需求,在品质和特色方面下功夫,才是赢得游客口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从岳麓山的日出,到解放西的宵夜;从梅溪湖大剧院的演出,到大街小巷的Citywalk;从五一商圈的繁华,到亮灯的杜甫江阁……长沙打造“24小时”旅游消费新场景,不断激发出文旅消费新动力。今年中秋、国庆“超长假”期间,长沙“深夜时段”的消费激增104%,“夜生活之城”名副其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个“plus版”的假期,“反向旅游”寻清静与“跨省旅游”找乐子共同组成了独特的假期记忆。数据显示,受“味蕾游”带动,长沙跨省游客的餐饮堂食消费同比增长133%,异地客源主要来自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地。“火辣辣”的湖南味道,令本地人熨帖心安,也令无数外地游客心向往之。其实,“跨省出游”也好,“引客入湘”也罢,迈出的都是“内循环”的强劲步伐。
一次假期的火热“战斗”,留下的是辉煌的“勋章”,积攒的是再次出发的勇气。文旅产业生机勃发,登高而瞻、捷足先行,“成绩单”上的分数必将一次比一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