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泼陂河镇的钟鼓楼亲子乐园,人流熙攘,孩子们的欢笑声不时传来。
“最近一段时间,游客明显多起来啦!”亲子乐园负责人许雅婕兴奋地说。
2018年9月,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在光山县政府的引导下,国有企业投资1.4亿元对钟鼓楼老林场进行改造,建成了总面积477亩,集旅游观光、研学、游玩和民宿于一体的豫南和鄂北地区最大的自然亲子乐园。
“很长时间,人流量一直上不来,园区冷冷清清的,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接待量,还险些造成了投资浪费。”许雅婕说。
南王岗乡村会客厅也是当地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精品旅游示范点,占地165亩,投资1.3亿元。该项目将“撤乡并镇”后闲置的原南王岗乡政府办公用房、老粮仓进行改造,打造成集会议、研学培训以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2020年元旦正式开放,同样因为客流量太少导致运营难以为继。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光山县委书记王建平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缺人才,特别是热爱乡村的运营型人才!可要到哪儿去找这样的人才?
面对同一问题,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发展司(以下称文旅部产业司)司长缪沐阳也在思考:该建立一个怎样的机制,才能盘活存量文旅项目,迅速激活乡村文化旅游,让文旅产业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而从另一个角度,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以下称清华文创院)院长胡钰也在探寻:如何转化研究成果、复制成功案例,真正把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在广袤的乡村成功付诸实践?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开展“文化产业特派员”(以下称“文产特派员”)工作。2023年,围绕“如何破解文旅运营人才短缺制约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就此展开,一项“文产特派员”激活乡村文旅的新尝试在光山开启。
《少年司马光》与“儿童友好”产业
“在运营为王的时代,我们就是要把优质运营团队带到乡村,激活乡村的‘沉睡’资源。”缪沐阳说。
在文旅部产业司的指导支持下,清华文创院派出团队对光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征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深入摸排,梳理出地方的详细发展需求,提出发展建议,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了一批运营经验丰富的团队对接光山。
光山是司马光的出生地,也是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发生地。基于这一独特的人文禀赋和钟鼓楼亲子乐园的设施基础,清华文创院给出创建“全国首个县级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议,围绕“儿童友好”概念激活产业。
清华文创院的建议很快得到光山县委、县政府的认可。文旅部产业司则牵线搭桥,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优质资源引入光山。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多次带领核心团队前往光山考察,不仅将剧院多部优秀剧目原班人马搬到光山演出,还依据光山的历史和红色文化,精心编排了《少年司马光》和《灯火》两部儿童剧。同时启动“种子计划”,两部剧目全都交由光山的孩子和老师出演。导演从全县报名的八百多个孩子中挑选出四五十名“小演员”,从零开始教授表演。
7月下旬,记者曾实地探访排练现场,深刻感受了两部戏的不同风格。《少年司马光》轻松欢快,在孩子们的嬉闹中展现了少年司马光爱学习、爱思考、遇事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而革命题材剧目《灯火》则讲述了光山“匡氏八子弟”的革命英雄事迹,剧情令人荡气回肠,其剧名源于鄂豫皖革命博物馆保存的一盏煤油灯——这是匡家八位烈士唯一的遗物。
7月30日,在光山县文艺中心,这两部剧目被正式搬上舞台。公演现场,灯光璀璨,舞台精美,大小演员用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身临其境般了解司马光的成长故事,感受匡氏八子弟参加红军的动人场景。现场观看的800多名小朋友,享受到一场心灵盛宴。
首演结束后,这两部儿童剧又于8月25日进行了公益演出。5天7场,场场爆满,先后有近7000名青少年观赏了剧目。
此外,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还和光山一起策划了全国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活动。花车巡游、优秀儿童剧目展演、博物研学、儿童策展、小鬼当家市集等一系列活动,将整个暑假营造得热闹非凡,光山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我们要将这两部戏打造成光山的代表剧目,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巡演,把戏剧的种子深深地种在光山孩子们心中。”冯俐说。
“东岳梦”和“光山羽绒梦”
来自杭州的高慧慧是浙江余粮乡创公司的负责人。她曾经带领团队在浙江兰溪乡村做过文旅项目,有着成熟的设计、运营和销售经验。
2022年底,经清华文创院推荐,高慧慧来到文殊乡东岳村调研考察。